董仲舒的主张和目的是什么?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儒家主合,讲的人本主义,当时的汉朝强大,汉武帝野心勃勃,若用兵法两家,就穷兵黩武,所以董仲舒,是古代人,他的格局没有那么大,就是为了不让汉武帝四处征战,毕竟打仗是花钱的。董仲舒主要主张什么
董仲舒主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也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为了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简答题: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神。帝王“受命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但他指出,政令的统一必须以思想学术的统一为前提。因为儒家最重视正名定分,最适合于封建中央政体的需要,所以董仲舒主张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董仲舒这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就开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二、强调“中品之人”的教育
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提出“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圣人之性为上品,这种人生来就是善的,他们制定的标准和内容,且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筲之性为下品,没有善资,只能采用刑法对待他们,不必进行教育。万民之性为中品,中品之人必须接受教育。因为中品之人既有性善的一面,又有性恶的一面,因此董仲舒尤其重视中品之人的教育
中品之人有性善的一面。人有善端和善质,就具备了接受王道教化的基础。董仲舒承认人有善端和善质,但同时强调人性并非就是善。提出“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从而将“善端”和“善”这两个概念做了严格的区分,得出“善,教诲之所然”及“性非教化不成”的结论。强调了王道教化的作用。中品之人也有性恶的一面。董仲舒认为情欲是造成社会罪恶的渊薮:“太富则骄,太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他指出情欲不加以约束,就会使“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对人的性恶,他主张以礼、法来节制人的情欲,同时强调德教的作用。董仲舒认为“中品之人”是“萌而无知”之众,因此天立帝王以教民,统治者教化百姓是受命于天,是其根本使命,只有加强对“中品之人”的教育才能稳定社会秩序。
三、主张治学要“专精”
董仲舒治学时非常重视独立思考,注意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探究学问。他曾提出学习要“善一”“常一”和“专一”。所谓“善一”,就是要有所专长,专精于一;所谓“常一”,就是要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一种学问;所谓“专一”,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他曾形象地举例说:“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一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由于他一心一意地钻研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被时人誉为“群儒之冠”,有“汉代孔子”之称。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意义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部分,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相关知识如下:
1、强化中央集权: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中央集权。这一思想被汉武帝采纳,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正统地位,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稳定和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维护国家统一:董仲舒的大一统理论强调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主张通过儒家思想的教化来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强调“大一统”就是政治、文化、思想的统一。这种思想对于维护中国历史上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着积极的意义。
董仲舒如何利用阴阳家思想?
董仲舒采用阴阳家的思想。提出以下主张:
宇宙发生论
董仲舒认为宇宙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以及五行(木、火、土、金、水),最后是人。《如天之为》中:“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也。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可见耳”,天地有阴阳二气,人离不开它们,就像鱼离不开水,只不过阴阳二气不可见,而水是可见的。董仲舒的五行观与阴阳家的稍有不同,他定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而其它的和阴阳家一样以木、火、金、水各主管四季的一季,四方的一方,木管东方和春季,火管南方和夏季,金管西方和秋季,水管北方和冬季。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副本,人高于宇宙其它一切的物。“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春秋繁露.立元神》,人何以成之,董仲舒认为需要儒家的礼,乐,此为文明和文化,没有文明和文化,宇宙就是未成品。
人性学说
由于天有阴阳,人是天的副本,那么人的心就包含两个成分,“性”和“情”,由性而有仁,由情而有贪,性当谓天的阳,情当谓天的阴。对于争论已久的性善恶说,董仲舒认为性,是“生之自然之资”,质是没有善恶可言的,他推翻了孟子、荀子的理论,也因此他强调人为和教化的重要性,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
社会伦理学说
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先前儒家认为,社会关系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社会伦理中也体现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除了五伦,还有五常,“常”指不变的东西,五常是儒家所讲的五种不变的德性: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与五行相合。仁与东方的木合,义与西方的金合,礼与南方的火合,智与北方的水合,信与中央的土合。合是配合,对应,结合,表示是共存和相互作用的意思,所以有合必有阴阳。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xx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由会办卡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lanhao.com/llktj/4266ff8690ee36cac69cbbcb002da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