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折青龙战车
1、准备好一大一小彩纸,先把大的彩纸对角线对折。
2、把一面的边分别向底边对折,按照折痕这到中间如图。
3、另一面同样操作,把一角向下折与手指按的那条边平行。
怎么折一只青龙?
折一只青龙主要步骤如下:1,将三角形对折,两边向上折。
2,后面折叠出两个小三角形。
3再按照下图折叠出小青龙的腿部。
4两张纸一样的折叠方法。
5一张折叠出小青龙的头部。另一张折叠出尾巴。
6,将头部和尾巴组装起来即可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关羽其实没用过青龙偃月刀!他甚至根本没看过这种武器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写:刘张关桃园三结义后,得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赞助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
有了这些银两和镔铁,哥儿仨延请良匠打造趁手兵器。
刘备打造了双股剑,张飞打造了丈八点钢矛。
关羽打造的是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虽然小说没有在这儿具体描绘这三种兵器的形状,但从名字可以想得到,刘备用的是剑,而剑是可以佩戴在腰间的,属于短兵器;张飞用的是矛,从名字看,其长有一丈八尺,属于长兵器。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嘛,从后面关羽夺关斩将、征战疆场的种种表现看,应该是长柄大刀,也属于长兵器。关帝庙里供奉的青龙偃月刀、戏曲舞台上关公手里挥舞的道具以及各种画谱、影视作品传递给人们的印象,关羽使用的的确是长柄大刀。
不过,小说家言和民间传说不一定就是历史事实。
且看《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关羽击杀袁绍大将颜良的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遂解白马围。」
这里面的一个「刺」字就透露出了关羽用的兵器不是刀。如果是刀,就应该是劈、砍、削、斩等动作,而不应用这个「刺」字。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关羽应该是使用了以击刺为主的长矛将颜良刺倒在地,然后拔佩刀将其首级斩下回去请功。
那么,史书里有没有关羽使刀的纪录呢?有。
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什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 』目使之去。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
「羽操刀起」这四个字,说明了关羽原是稳坐席间,看到鲁肃当场翻脸,心中吃惊,赶紧拔刀而起,将部下斥退。试想想看,关羽来益阳参加会议,如果像戏曲舞台上那样,扛着一把长柄大刀进入会场,太不合情理了。所以,这刀指的还是挎在腰间的佩刀。
事实上,非但扛长柄大刀参加会议不合时宜,在当时,骑着战马拎一把长柄大刀上战场也同样不是很适合。
原因很简单,长柄大刀需要双手并用,而骑将作战时必须空出一只手策马。
也就是说,骑将作战并不是像演义小说或是影视作品里描绘的那样双手持械上下挥舞,大战几十回合乃至几百回合。要知道,如果真放开了缰绳不对胯下的战马进行控制,马上的人非摔倒在地不可。实际上,「回合」一词原是表述兵车时代两军的战车互相冲锋一次的单位,只不过随着马镫的发明、骑将的出现,慢慢演引为骑将的交锋次数。
在战场上,除了双方骑兵策马互相发起冲锋对砍外,也有一种双方列好阵势后,各「出骑将较胜」的斗将方式。
《兵筹类要》中称:「两阵既立,各以其将出斗,谓之挑战。」这种方式往往并不能影响战争结局,大多数时候是为了提升军中士气而展开。
多数情况下,单挑都是发生在两军对阵时,互相奈何不了对方,战争呈僵局状态,为了打击对方斗志,就有一方主将跃马出来向对方单挑。
其表现通常是这样:两名骑将互从远处朝对方策马发起冲锋,两马交合之时骤然出击,各自运用手里的家伙往对方身上招呼,等两马擦身而过,即完成一个回合的厮杀。
不难想像,两匹马本在高速奔跑,马上的骑将在两马交合之际突然一击是何等快若闪电,重如雷霆。
往往要完成这样的出击,骑将就必须一手策马,一手持兵器—而这兵器的首选,当然是长矛一类又尖又长主要用来刺击的利器了,这样,单手持矛的同时,往往还要用持矛的手臂夹紧长矛,利用长矛的长度和战马的速度及冲击力击杀敌人。
所以,在古代战场上,骑将的主要格斗兵器是长矛或长槊一类,当然,他们的腰间也会佩带有刀或剑作为辅助兵器。
查看一下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也会发现两汉三国并未出现长柄大刀。《中国兵器史稿》有说:「戟制最盛,矛次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都没有关于使用长柄大刀的记载,只有诸如「长戟百万」、 「载戟挟矛」的记述。出土文物中,也没有发现汉代长柄大刀。
因此,可以断言,关羽使用的应该是当时最为流行的长矛。
至于关羽的刀,最早有文字纪录的是南朝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所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
陶弘景的时代距离三国已三百多年,先不说这条记载的可信度,就算可信,则关羽铸造的两把刀也应该是短刀,毕竟一个人操作不了两把长柄大刀。
史书记载唐以前出现过长度最长的大刀,应该是南北朝时牛人陈安所用的大刀。《晋书》称:「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这刀,长七尺,和普通腰刀相比,够长了,但显然不能和长柄的丈八蛇矛相比。所以,陈安所用也不是长柄大刀。
而且,在唐代以前,中国战刀的刀型都是直刃。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初期的环首刀,到唐代的陌刀、横刀,都是如此。宋代以后,中国战刀的刀型才以曲刃为主,典型的如手刀、朴刀等。此类刀型是汉族人在同匈奴、鲜卑、契丹等西域民族交战或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所以,像戏曲或者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长柄、曲刃的青龙偃月刀,关羽本人不但不能使用,而且连见都没见过。
四川渠县政府如何把关青龙镇落后的经济发展
进一步优化青龙经济空间布局。青龙镇借助现有家庭农场,积极推广规模化养殖,促进产业发展。
青龙镇不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挥优势产业项目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种养殖业。
川军217团青龙山神秘失踪
???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成了人间地狱。一队队杀人如麻的日本鬼子像成群嗜血的野兽拥入这座历史名城。???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眼看守城无望,于12月12日下午5时召开师以上将领会议,挥泪下达了各守城作战的部队撤出阵地,放弃首都、突围出城的命令。从四川赶到南京助战的川军217整编团只得连夜从南京麒麟门突围,向道路崎岖、古木参天的青龙山撤退。
??? 217整编团在夜幕的掩护下边打边撤,虽然人员伤亡不大,但弹药损失严重。所幸整编团在从麒麟门突围时曾围歼日军一个小队,从日军手中夺回一百五十余箱子弹。
??? 12月13日凌晨,217整编团已撤离到怪石满地,到处都是阴森森古溶洞的青龙山腹地。在这人迹罕至的密林里,整编团团长伍新华命士兵将缴获的子弹箱打开,按营、连为单位配发子弹。谁知,士兵们打开子弹箱后一看,全都傻了眼:一百五十余箱子弹全是木质子弹头的教练弹!
???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如今又是弹尽粮绝!众官兵面面相觑,伍团长仰天长叹。片刻后,伍团长将手一挥,大声说:“全团 *** !”
??? 铁骨铮铮的伍团长眼泪纵横地向站在自己身边的两千多名官兵说:“弟兄们,我们已经无力再战了,大家各自逃命去吧!”见全团官兵均不愿散伙,伍团长急了,他“腾”地跃上战马,站在马背上向官兵们吼道:“整编团的官兵弟兄们,目前我们这支整编团的装备还不如一个民团,可我们面对的是武器精良的日本鬼子,这仗没法再打下去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弟兄们找到大部队后再找龟儿子报仇也不迟!”
??? 伍团长在遣散全团时,对弹药进行了最后一次分配,每人分到三颗子弹。伍团长又向全团官兵作最后一次训话:“217整编团的弟兄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绝不能向小鬼子投降。这三颗子弹留两颗给鬼子,留一颗给自己,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 “明白了!”217整编团的两千多名官兵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吼声,然后,有序地向东南方撤退。
??? 诡异的是,从此,这支部队就像一支“幻影部队”,从南京青龙山,从中华大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 217整编团失踪前的悲壮场面是由该团2营2连的士兵杜成林讲述的。杜成林说,他在与战友突围时因不慎跌入山涧昏迷过去,所幸他跌落在一堆干枯的茅草里,才没有冻死或被野兽吞噬。待他醒来时已是几天以后了,他举目四顾,大声呼唤战友,但空旷而又寂静的山林已不见一兵一卒,只有他近乎绝望的呐喊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杜成林历尽艰辛回到四川后又重新入伍。
??? 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集团军副总司令的孙震曾派人向杜成林了解217整编团的下落,杜成林也讲不出个子丑寅卯,217整编团的下落便成了一个谜。后来杜成林在抗战中阵亡,这个谜团更是无从解开了。
??? 日本鬼子也一直在关心着整编团的下落。攻占南京的日寇华中派遣军总司令部在战事结束后统计“皇军赫赫战果”时,发现中国军队川军217整编团自皖南进发到南京东郊一带就不见了。日军陆军最精锐的部队——第6师师团长谷寿夫中将信誓旦旦地说,中国军队绝不可能有排以上建制的军事单位从他设下的两道封锁线漏网,而且,在战俘中也没有发现217整编团的官兵。日本裕仁天皇的叔父、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朝香宫鸠彦中将在接到谷寿夫的战报后,也对川军217整编团“战场集体失踪”一事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 为了弄清川军217整编团是否“集体失踪”,在松井石根授意下,侵华日军第18师团长牛岛贞雄派出一支精锐的步兵联队开赴青龙山一带搜索。牛岛贞雄万万没有想到,这支精锐的步兵联队在青龙山漫山遍野地折腾了半个多月,不仅没有发现川军217整编团的一兵一卒,还发生了两起深夜哨兵枪走火事件,有一名叫作长谷川信彦的日军军曹被误伤身亡。更令牛岛贞雄恼火的是,有5名日军在搜山时下落不明。
??? 牛岛贞雄为了向上司交差,将搜山日军的私下传闻当作军情向松井石根作了禀报。牛岛贞雄说,青龙山阴气森森,一到夜里,鬼哭狼嚎,参与搜山的军犬莫名其妙地暴毙数只,故此处“煞气”太重,不宜长期驻军。
??? 川军217整编团神秘失踪后,在日本军方的要求下,特高课介入调查此事,但因“调查无果”而列为悬案。负责调查此事的小丘大佐还因“调查不力”而受到松井石根大将的训斥。
??? 这件蹊跷的怪事也引起了重庆 *** 作战大本营的高度重视。重庆国民 *** 作战大本营于1939年底统计抗战两年多来敌我伤亡情况时,也注意到这一怪事,将217整编团列为“全团失踪”记载入军事档案。
??? 抗战胜利后, *** 军政部、军令部组建“217整编团失踪案”特别调查小组,由唐中庆上校为组长,全组由21名办案经验丰富的精干年轻军官组成。但唐上校和他的部属忙活了三年多也未能找出“217整编团失踪案”的蛛丝马迹。后来, *** 兵败大陆,这事便不了了之,列为悬案。
??? 光阴似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1990年夏,英国伦敦出版的《观察家》杂志发表文章,列举了近现代军事史上的一些神秘事件,文中特地提到了中国川军217整编团在抗日战争期间神秘失踪一事。一石惊起千重浪!很快,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天文学家、考古学家、气象学家、探险家甚至星相学家均对“217整编团失踪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表高见,有的认为,整编团的不知所终,与所谓的地球“黑洞”有关。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正负两大物质体系产生引力场后,发生局部弯曲时产生的“湮没”现象,就是所谓的“时空隧道”。还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陨星在落向地球的过程中,会产生10亿伏的电压。很多时候,陨星尚未落到地表就分崩离析了,只有巨大的能量波冲击地表,从而产生静电浮力。这种情况下,大群的人、船只甚至火车都有可能被吸浮到空中或转移到很遥远的地方。更有天文学家说,217整编团集体失踪一事不排除遭UFO外星人劫持的可能。而气象学家则认为,217整编团集体失踪乃遭遇龙卷风所致。其依据是,在217整编团集体失踪案发生后,在南京周边地区发现“为数不少”的身无枪伤、刀伤却肢体残缺的 *** 士兵的尸首。
??? 其中,有个新闻记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在南京青龙山一带遍布大小不一的古溶洞,且曾在已发现的溶洞内发现若干 *** 兵的尸首,所以可以推测,217整编团可能为躲避日寇而进入一个或数个大型古溶洞,后因故集体窒息而死。
??? 各种说法假设纷纷出笼,莫衷一是,使217整编团集体失踪案至今仍未揭秘。这段发生在近现代军事史上的神秘事件也许将来能大白于天下,也许将永远地“尘封”下去。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xx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由会办卡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lanhao.com/llktj/fa1115249f614e14eb8ecc54ade6cc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