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关于人性的观点(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董仲舒关于人性的观点

董仲舒关于人性的观点如下:

董仲舒的人性论分为广义人性论和狭义人性论:狭义人性论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是性,它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理解;广义人性论认为情也是性。

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斗筲(shāo,1.古时盛饭的竹器。现称淘米用的竹器为筲箕。2.水桶。)之性"和"中民之性",而以"中民之性"为主要研究对象。他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春秋繁露?实性》)

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

董仲舒坐像
[6]
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2.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

2.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

A. 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 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 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 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C解析:

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迁移知识的能力。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提高儒学地位的做法,开辟儒生的发展空间,使儒生在知识分子中的比重增加。汉代儒学结合了法家、道家思想,成分发生了变化,发展为新儒学,其他家并没什么新发展,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局面结束,并不是原始民主思想彻底消失,新儒学还有天人感应,对皇权有一定制约,B项错误;D孟子地位的提升是在宋朝时期。

说说对董仲舒的看法,高分

董仲舒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思想要点既有对历史的巨大贡献,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
首先,“大一统”思想的提出顺应了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历史要求,使得中国秦朝的统一局面得以恢复,并持续到现代。
其次,“天人交感”论使得历代君王可以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并避免了中国王朝沿用贵族政治的传统。但是,这个理论相对于孟子的“民为贵”的儒家亲民思想无疑是一个退步。
最后,董仲舒先是吸收了道家丛卖链、阴阳家的思想后又吸收了法家的方法,使得儒学体系具备了非常大的开放性。但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使得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受到阻碍,压制了中华文明的多样化发展前景,而儒家却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逐步僵化,也禁锢了中国人向多元化文明方向发展。
总之,董仲舒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在汉代武帝时渗孙代扮演者重要角色;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承接了孟子和朱熹,是第二期儒学发展的核心人物;他是中国两千余年儒家官方思想的奠基人。因此,对董仲舒的全方位和客观的评价对研究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历史无疑是十分必要的。ps董仲舒的出现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君权需要思想、文化上的稳固,就必然会有为君权服务的出现,所以说最终配隐其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对,符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错,钳制了思想等方面的发展,可没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会有其他人的xxxx来为君王服务,

孟子、荀子、董仲舒、黄宗羲观点有何异同?

1)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2)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3)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4)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学校指一种机构)、“公其非是于学校”等观点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xxx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由会办卡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lanhao.com/zixun/f8c2d77d9dbc14f173ec3e4da816f33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08月12日 下午05:41
下一篇 2024年08月12日 下午06:00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